前段時間,一帖只要1.34元的“中藥版酸梅湯”火爆全網,酸梅湯更是被網友們戲稱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養生奶茶”,一時間,中藥房、中醫館、養生館涌入大量年輕人。走在街上,中醫養生館隨處可見,身邊到中醫館問診求醫的朋友也越來越多。
圖源:新華社視頻截圖
據《中醫藥行業發展藍皮書(2022年)》顯示,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包括中醫類醫院、中醫類門診部、中醫類診所等)超7.7萬個,全國中醫總診療量12億人次。在國家的政策支持、資本進入醫療健康行業的政策利好以及康養消費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的背景下,中醫養生、月子中心、康復中心、體檢中心等成為投資機構競逐的重點細分領域。
然而與養生保健市場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部分中醫館、養生館依然處于純線下運營的傳統業務模式,且多為單店,夫妻店,連鎖品牌比例低;不僅如此,中醫館醫生資源短缺——潛心學習中醫的人并不多,一個成熟的中醫需要多達數年的培訓學習,讓中醫館的經營難上加難。
AI體質檢測技術的出現,為養生保健市場的發展開拓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經榮醫療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積累,以養生文化、健康消費為爆點,專注康養賽道,在保證傳統中醫特色的基礎上,融入創新的理念、服務和體驗,擴大經營規模,打造中醫養生館連鎖效應。
年輕人愛上養生調理,中醫館遍地開花
養生保健的主要受眾大多不是年輕人,因為他們是最不受疾病問題困擾的人群,但長期的熬夜、飲食不規范以及生活工作壓力,用一句話總結當代年輕人的現狀——二十歲的年紀,八十歲的身體。年輕人深受亞健康困擾,因此對于健康養生、大健康產品的需求也在逐漸增長。
中醫相較西醫,最大的優勢在于“治未病”,強調醫養結合。從社區養生理療店到居家健康管理,中醫體質辨識技術為中醫館、養生館構建了一個覆蓋線上線下全方位的養生服務體系。通過方便快捷的體質辨識服務,讓年輕人快速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針對亞健康體質提供個性化運動、飲食、睡眠、保健等調理建議并智能推薦產品,將中醫理念和大健康產品貫穿滲透到生活場景中,發揮治未病的優勢,打通年輕人的養生消費閉環。
對中醫館、養生館而言,引進中醫體質辨識算法,能夠用中醫四診儀、中醫體質辨識儀代替中醫問診,以中醫、中藥為切入點,鏈接專業健康管理服務。一方面,中醫體質辨識解決了中醫館醫生資源短缺問題,提高問診效率,輔助醫師更快更精準判斷疾病,每個門店配置一臺中醫四診儀,即便一天有50位患者來看診,也忙得過來;另一方面,強大的中醫體質辨識算法和中醫知識圖譜,能夠更好地開展館內師承,便于中醫館醫生自助學習,還能讓更多熱愛中醫的人加入進來。
中醫四診合參,線上線下多種場景快速落地應用
基于中醫人工智能算法,實現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智能化采集與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問診信息、面象、舌象、脈象和聞診數據,并將數據上傳至后臺,結合中醫知識圖譜,對患者的體質進行辨識和分析,最后得出中醫體質結論,生成專業體質檢測報告。
線下中醫館、養生館預算充足的,可以為門店引進中醫四診儀設備,實現面診、舌診、脈診、問診,創新中醫體質辨識服務,為門店中醫診療服務提供支持,提高專業水平和患者信服度,還能將這套模式標準化復制到所有連鎖中醫館;
當然,中醫體質辨識也能在線上應用,比如中醫體質檢測小程序,針對門店會員提供增值服務,非常適合當下“社恐”的年輕人,對于離店或者不方便到店的患者,可直接在手機小程序上花費1分鐘進行體質辨識,購買藥膳、理療包等產品,或者是預約醫師到店調理。
如今,中醫人工智能問診已廣泛應用到諸如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省中醫藥大學茂名醫院等專業醫療單位以及老人院、月子中心等康養機構。
隨著國民健康意識持續提升,需求的多樣化以及消費方式的轉變,以患者為中心,創新中醫問診服務成為未來趨勢,從預防到治療、康復,每個環節都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機遇,而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被快速排擠出市場。
中醫館和養生館配上“中醫體質辨識”,便如虎添翼,線上慢病管理+健康商城,線下場景體驗升級,構建線上線下閉環,讓更多的中醫機構和個人享受到先進的中醫四診技術。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